教育部日前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落实“教得好、练得好、赛得快”的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坚持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好体育基本技能、身体素质和专项体育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充分练习、巩固和锻炼所学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逐步养成“校内1小时运动、校外1小时运动”的习惯。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院体育卫生与艺术研究所所长吴健,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祥如,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张鹤翔小学校长王红艳、团队负责人张志翔,东方晨星体育教育创始人、总裁金星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专访,就如何推动学生校内校外“勤练”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活动起来

对于新课标“落实‘勤教勤练勤比’的要求”,吴建认为,这一课程理念是一个创新之举。“同时,新课标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督促‘勤练勤’的具体落实。一是对体育教学运动密度、运动强度等提出明确的要求,二是对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明确了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体育课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练习体育技能的重要环节。李相如表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要讲究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练习体育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体育技能,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同时,他建议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的时间不应低于课时时间的80%。“只有把体育课的时间还给学生,体育课才能真正做到教与练。”

篮球小学教学内容_小学篮球教学_篮球小学教学视频

学生们正在参加趣味运动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志翔介绍,九一实验学校不仅保证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教会学生运动方法和技巧,还鼓励学生课间走出课堂,利用大课间时间,以竞赛的形式定期检验一段时间内学习和练习的成果。“我们学校定期组织有趣的体育活动,各班也利用课间时间提前练习。有趣的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欢迎。”

通过“勤练”,学生们不仅能掌握运动技能、体验运动乐趣,还能扩大我国体育人口、拓宽竞技体育选拔渠道。在今年4月底召开的2022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加强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沟通协作,联合出台政策,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校“双进”校园,丰富课外体育服务项目和形式,助力提升学校体育质量,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更好更快发展。

张和祥小学已将蹦床运动列为学生的特色运动技能,纳入课程表和课表,在学校各个年级分步推广。“第一级是全员参与,每周1节蹦床课;第二级是每个年级25%的学生参与,每周3节蹦床课;第三级是每个年级10%到15%的学生参与,课内课外结合,课内每周3节蹦床课,课外进行蹦床比赛训练。”王红艳说,“这些学生也成为体校的后备竞技人才梯队。”

多渠道激发学生课外锻炼热情

新课标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校内运动1小时、校外运动1小时”的习惯。“刻苦练习”不仅在校内需要,在校外也同样需要。家庭辅导、校外培训成为实现学生“校外运动1小时”的重要途径。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保证未成年人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吴建指出,家庭的责任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能陪同当然更好,也希望校外机构能与学校合作,推行新的教学模式。

据王红艳、张志祥介绍,他们所在的学校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建立了家长监督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机制,家长按照学校假期居家体育作业制度,陪同孩子锻炼身体,开展亲子体育活动。同时,在课堂上,老师会给学生讲授一些简单的居家锻炼内容,鼓励学生回家当教练,和家长一起运动,让家长和孩子更亲近,促进体育方面的交流。

篮球小学教学视频_小学篮球教学_篮球小学教学内容

篮球小学教学内容_篮球小学教学视频_小学篮球教学

东方晨星训练班教练带领孩子们练习篮球技术。(资料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学校对学生课外运动做出了安排和指导,但不少家长反映,虽然能陪孩子运动,但运动的科学性无法保证,同时社区缺乏专门供孩子运动的场地,课外运动达不到“勤练”的效果。

针对此类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全民健身场所全面开放共享,同时支持体育学校、体育俱乐部在学校、青少年宫开办公益性课外体育兴趣班,支持学校、青少年宫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建公益性体育俱乐部。

近年来,课外体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传统运动项目外,棒球、橄榄球、网球等项目也吸引了不少学生参与。但一些相对小众的运动项目,目前还未在学校开展;对于广泛开展的项目,校内校外的教学方式、训练进度并不相同。对此,金星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与培训机构衔接不力,是由两者的训练目标不同造成的。“学校负责帮助学生身体健康达标,而家长选择让孩子入读培训机构,也有培养孩子兴趣和专长的需求,需要孩子能力上的进步和提升。因此,在教学时,校内校外的训练重点和程度都有差异。”

如何理顺校内外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关系,各司其职,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做出有益的探索。张志祥说,学校鼓励教师学习更多的体育技能,并在课上教给学生,学校将发展丰富多彩的体育俱乐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金星说,校外培训机构可以从推广普及群众体育项目、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灵活激发孩子运动兴趣三个方面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

“苦练”不仅锻炼身体,更锻炼品德。

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

李相如指出,体育的独特魅力和精神价值,对学生勇敢精神、爱国情怀、尊重规则、身体健康、行为塑造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把体育精神和品质传递给学生,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和内容,而这种传递必须在学生运动、练习、比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篮球小学教学内容_小学篮球教学_篮球小学教学视频

2021年10月28日,天津市河西区德贤小学学生在课外素质拓展课上练习足球。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科学的评价体系必不可少。吴健说:“新课标设计了以体育项目为基础的体育学业素质评价要求,以体育能力、健康行为、体育道德三大核心素养为引领,这是新课标的另一个改革重点。总体要求是学生初中毕业时能掌握1-2项体育技能,并能在比赛中运用。此外,还有《国家学生体质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对学生锻炼成果进行评价。这些都是构成学生体育学科学习评价体系的重要标准。”

张志祥说:“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确定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内容时,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身体素质的发展,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积极情感体验、合作技能的养成等。同时,还要关注个体,尊重个体差异,给个体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表达自我,树立信心。要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等结合起来进行最终评价,这样这项工作才会更加民主、客观、公正、合理,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